您的位置:主页 > 四季养生 > 夏季养生 >

夏季吃姜的多功能用途及禁忌

发布时间: 2013-12-26 20:41      来源:健康有术网      作者:健康有术网

导读: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、家备小姜,小病不慌、夏季常吃姜,益寿保安康、四季吃生姜,百病一扫光、早吃三片姜,胜过人参汤诸多民谚都反映了生姜的保健功效,而自古以

     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”、“家备小姜,小病不慌”、“夏季常吃姜,益寿保安康”、“四季吃生姜,百病一扫光”、“早吃三片姜,胜过人参汤”……诸多民谚都反映了生姜的保健功效,而自古以来中医也有“生姜治百病”的说法。中医讲究冬吃萝卜夏吃姜,姜在炎热时节有兴奋、排汗降温、提神等作用,可缓解疲劳、乏力、厌食、失眠、腹胀、腹痛等症状,生姜还有健胃增进食欲的作用,但姜并不适合所有的人群,比如阴虚体质的人是不能吃姜的。

增加食欲防胃病
    无论是蒸鱼做菜,还是调味作料,生姜绝对是桌上一味,其辛辣滋味可去鱼腥、除膻味,菜汤加姜还可以祛寒和中,味道清香。有民谚“饭不香,吃生姜”,就是说,当吃饭不香或饭量减少时吃上几片姜或者在菜里放上一点姜,能够改善食欲,增加饭量。胃溃疡、虚寒性胃炎、肠炎以及风寒感冒也可服生姜以散寒发汗、温胃止吐、杀菌镇痛。
    生姜还是传统治疗恶心、呕吐的中药,有“呕家圣药”之誉。在夏季,尤其是伏天内,细菌生长繁殖异常活跃,容易污染食物而引起急性肠胃炎,但是适当吃些生姜能起到防治作用,生姜还有杀灭口腔致病菌和肠道致病菌的作用。夏季人们好贪凉,喜爱电扇空调对着吹,很容易受风寒,引起伤风感冒。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,将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。中医认为生姜能“通神明”,即提神醒脑,所以此时经常出现头昏、心悸及胸闷恶心的人,适当喝点生姜汤大有裨益。另外,生姜辛温,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,女性吃姜还能抗衰老、减少胆结石的发生。
阴虚体质人群禁食姜
    姜素以药食俱佳见称,经常食用能保健强身,养生益寿,但阴虚体质的人群是绝对不能吃。古代医书中有“一年之内,秋不食姜;一日之内,夜不食姜”的警示,秋天天气变凉,气候干燥,燥气伤肺,再吃辛辣的生姜,容易伤害肺部,加剧人体失水、干燥,所以秋季不宜吃姜,吃姜也不宜过多,以免吸收姜辣素,在经肾脏排泄过程中会刺激肾脏,并产生口干、咽痛、便秘等症状。
    阴虚火旺、目赤内热者,或患有痈肿疮疖、肺炎、肺脓肿、肺结核、胃溃疡、胆囊炎、肾盂肾炎、糖尿病、痔疮者,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,尤其是阴虚体质的人,绝对不能吃姜。阴虚是燥热体质,表现为手脚心发热,手心有汗爱喝水,经常口干、眼干、鼻干、皮肤干、心烦易怒、睡眠不好,而姜性辛温,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的症状。
产后女性可用姜水洗浴
    中医认为,姜是助阳之品,于是自古以来中医素有“男子不可百日无姜”之语。姜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、通经络等作用,因此,姜常被用于男性保健,可以起到助阳的作用,对肾虚阳痿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    如果男性常感胃寒、食欲不振,可以经常含服鲜姜片,刺激胃液分泌,促进消化。干姜温中散寒,健胃活血,枸杞子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,配合食用可以治疗由于肾阳虚引起的阳痿、畏寒肢冷、腰疼、腰膝酸软、倦怠等。
    产后的女性坐月子时,餐餐以姜醋佐膳,有利体质复原及喂养婴儿。另外,姜水洗浴还可以防风湿头痛。尤其是产妇坐月子不洗头洗澡的做法,是很不科学的,炎炎夏日一个月不洗头,不但不卫生,还可能造成皮肤发炎、长痱子。产妇可以试用姜片煲水洗头洗澡,甚至洗脸洗手,因为姜片可以驱寒,用姜煲水进行洗浴,可以防风湿和偏头痛。
腐烂生姜产生毒素可致癌
    姜的吃法很多,姜汤、姜粥,做菜时可加姜片,做水饺馅时加点姜,既能使味道鲜美,又有助醒胃开脾、提神、促进食欲、帮助消化和有助胃肠对营养成分的吸收。
    但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,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,只要将姜洗干净就可以了。还有的人认为“烂姜不烂味”,这种想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,也很危险,因为腐烂的生姜会产生毒素,严重时会导致肝癌和食道癌的发生。
    虽然夏吃姜对人体有益,但也应适度,因为天气炎热,人们容易口干、烦渴、咽痛、汗多,而生姜性辛温,属热性食物,根据“热者寒之”的原则,不宜多吃,只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。
 
 
 
 
本文来自健康有术网,让我们在享受读趣的同时,传递更多的健康和快乐!喜欢这篇文章的话,欢迎各位读友注明出处分享本文网址www.yangsheng119.com/sijiyangsheng/xiajiyangsheng/188.html
 

欢迎转载本文:夏日坐月子指南:保健养身三大要点

声明:本站原创/投稿文章所有权归健康有术网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来源;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健康有术网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。

上一篇:上一篇:夏三月养生保健指南

下一篇:下一篇:夏季如何预防“局部多汗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