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饮食调养:润燥为先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到“秋主肺”,秋季干燥易伤肺阴,饮食应以“少辛多酸”为原则。建议多吃银耳、百合、莲藕、梨等白色食物,可润肺生津。例如,每日早晨用银耳、莲子、枸杞煮成甜汤,能缓解口干舌燥;梨子与川贝炖煮,可缓解秋咳。
同时,减少辛辣、油炸食物的摄入,避免加重体内燥热。若脾胃虚弱者,可搭配小米、南瓜等黄色食材,增强脾胃运化能力。
二、起居作息:早睡早起防秋乏
秋季昼夜温差大,需注意保暖防寒。建议早睡早起(22点前入睡,6-7点起床),顺应阳气收敛的规律。睡前可用40℃左右的热水泡脚15分钟,加入艾叶或生姜,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手脚冰凉。
此外,白天可适当晒太阳(避开正午时段),补充阳气。尤其老年人,外出时随身携带薄外套,避免受凉引发关节疼痛或感冒。

三、穴位按摩:疏通肺经防燥邪
秋季养生可配合穴位按摩,增强肺脏功能:
1. 太渊穴(手腕横纹桡侧凹陷处):每日按压3分钟,可补益肺气,缓解咳嗽;
2. 足三里(膝盖外侧下方3寸):按揉5分钟,调理脾胃,提升免疫力;
3. 鱼际穴(手掌拇指根部肌肉隆起处):搓热后按压,缓解咽喉肿痛。
温馨提示
除上述方法外,秋季可适度练习八段锦、太极等舒缓运动,避免剧烈出汗耗损津液。情绪上保持平和,避免“悲秋”情绪影响气血运行。
注意:本文内容仅供参考,若出现持续咳嗽、乏力等不适症状,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,避免延误病情。
通过饮食、作息、经络调养三管齐下,科学践行秋季养生原则,不仅能缓解秋燥,还能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。顺应时节变化,让身体与自然和谐共生,才是养生之道的核心。